有位妈妈告诉我,她和女儿争吵几句后,就被女儿拉黑了
原因是,给女儿做体检时有项抽血的检查结果迟迟没出来,女儿就在电话那边不停地抱怨
妈妈听后,一开始还劝孩子“再等等,肯定要好几个小时才能出结果”
可随着女儿的抱怨声音越来越大后,她终究还是忍不住了,对着女儿就开始怒怼说:“你这孩子,怎么那么不讲理,医院不是我开的,医院也不是为你一个人服务,你能等就等,不能等就拉倒”
没想到,等到手机上检查结果出来再联系女儿时,已经被拉黑了…
而妈妈呢,每次一想到那里就觉得心里堵的慌,一方面生气自己养了一个白眼狼,另一方面也委屈女儿对她的态度
明明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,也明明一心一意为了孩子付出着,可为什么孩子总是动不动不尊重人、也不理人呢
对于这个问题,兰妈想说的是:
当孩子不尊重你、也不理你时,家长最幼稚的做法就是翻脸,你以为批评唠叨了孩子、对孩子冷暴力之后,孩子就会害怕地请求原谅、改过自新,可事实上,孩子就是天生的一身反骨劲,你越是对他翻脸,他越对你翻脸的快,不理解、不接受也是孩子的成长常态,只有想明白了这一点,家长们才能真正从不甘和委屈的情绪里走出来…
换句话来说,心态决定人生,换个心态一切也就简单多了
比如,当你因为孩子的事情而烦躁不安、气急攻心的时候,那就多想想以下几件事吧:
01
孩子不会一直在我们身边
再过十几年,陪伴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
父母能陪伴在孩子身边的时间,仔细想想,其实也就是那么十几年的光景
从幼儿园到小学、到初中、到高中、再到大学,孩子每步入一个新阶段,就代表着他们和父母之间又经历着一场新的分离-每天在一起相处的时间越来越短
特别是当孩子进入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时候,大部分娃都会搬到学校去住宿,再加上升学压力在即,即便是每个星期可以回家一次,和父母之间的沟通也多数是以不愉快的方式结束
前几年,兰妈的一个同学出嫁后不久,晒了一个朋友圈,内容描述的是出嫁时一向严厉的父亲居然抹起了眼泪
听她妈妈还说,闺女明明已经出嫁了,可爸爸第二天早上还习惯性地跑到房间,结果看到屋里空荡荡的一幕后,整个人都显得没有活力了,瘫坐在沙发上发呆、一坐就是一上午
我们都知道,这是爸爸想闺女了
其实,刚开始妈妈给她说这些事的时候,她可是完全不相信的,坚决地反问说:“怎么可能”
直到老爸接过电话,传来一阵熟悉的批评声音:“怎么不可能?你老爸我虽然对你严厉一些,喜欢批评你身上的缺点,可我说的哪一句话不是为了你好?现在你出嫁了,离我又那么远,爸爸是想说也说不上了…”
那一刻,不光是电话那边的父母,同学这边也跟着泣不成声,那也是她二十几年来,第一次在爸爸的语言里体会到了被爱的感觉
是呀,孩子根本不会一直陪在我们身边,因为成长本来就是一场分离的过程,孩子越长大和父母之间的距离就越来越遥远
想明白这一点后,平时多陪孩子聊聊天、再珍惜现在的每一次相处机会,那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自然就不会太差了
02
孩子不会一直在原地踏步
只要在努力,就一定会有成功的那一天
事实上,父母身上的焦虑,绝大部分都是源自于对孩子的期待太高了
当孩子表现得不是那么优秀,成绩也比较普通时,心里面就会产生一定的恨铁不成钢之念,以至于对孩子期待有多高、失望的时候嘴巴骂人时就有多难听
认识一个姑娘,从小是生活在留守+单亲环境下:妈妈因病早逝,爸爸又常年在外打工
虽然爸爸是一个特别严厉、一见面就会不停打击挑刺的父亲,但小时候对爸爸的依赖性却很强,每一次被骂完之后又嬉皮笑脸地继续跟在爸爸身后
但这样的日子也就是过了那么几年
事情还要从读六年级那年开始说起,当爸爸突然要把她接到身边读书时,她激动地原地转圈圈,一整晚都开心地睡不着,一直在憧憬着和爸爸一起生活的温馨时光
可真正住在一起时,还没有一个月的时间,她就被爸爸骂得怀疑人生了
她明明已经很听话懂事,自己写作业、自己洗衣服、自己做饭、自己打扫卫生,可爸爸眼里看到的依然是张嘴就来的坏习惯
于是,等到初二那年,再次被送回老家读书时,她转身离开得是那么的决绝,没有不舍,更多的是脱离苦海的放松
…
所以,当姑娘第一次跟我说“不想爸爸”时,我是诧异的,但过后了解了她的故事后,眼里取而代之的则是深深的同情和理解
是呀,一个整天生活在批评打压环境下的孩子,内心即便再强大、对父母的爱再浓烈,最终还是招架不住一日又一日的语言伤害
特别是长期生活在批评打压教育下的孩子,时间久了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,对前方的路一片茫然,对未来的人生也没有方向感
他们剩下的,要么是向命运低头的自卑懦弱,要么是对命运不服的极力反抗
不想我们孩子生活在这样伤人心智的环境下,那一定要记住一句话:孩子不会永远在原地踏步,只要在努力就一定会有出人头地的那一天
把这句话悟懂了,在信任的力量下,你相信孩子有多大能力,他们就有多大的实力去展现自己
03
孩子不会理解每句话用意
话要简单说,别让你的爱被孩子误解了
什么是教育?兰妈认为:爱和尊重一直是教育好一个孩子的前提,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
可《礼记》上又有记载:“有深爱者,必生和气,有和气者,必有悦色,有悦色者,必有婉容”
当一个家长天天盯着孩子的缺点看、唠叨孩子身上的不足之处时,那就会产生一种“爱之深,则之切”的矛盾死局
有一个妈妈,年轻的时候特别能干,一天打过三份工,露宿过街头、也受尽过冷眼…
即便在那种艰苦环境下,她也从来没有想过向命运低头,反而挽起袖子像一个天使一样,在黑暗中冲出了天际,才让她自己的人生走向了光明
讲真的,每次一提起她的人生,兰妈的心中都充满着敬佩
但就是那样一个不服输的人,最后却为了女儿妥协了,放弃了打拼十几年的事业,甘心回家做一个家庭主妇,每天像个老妈子一样只伺候孩子的衣食起居
本以为,光凭妈妈对女儿的爱与付出,她们之间的母女情就是不可撼动的
可谁也没想到,她的女儿,居然在前不久对她说了这样一番话
女儿当时说:“妈妈,你能不能不要管我,真的很烦,我自己的事情自己会安排好的,你能不能跟其她妈妈一样也出去上班呀,整天在家里就只会盯着我的缺点看”
一瞬间,妈妈一颗委屈的心被伤到了极致,她不停地述说过去数年的辛苦,也不停地强调“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”,孩子却还是满身刺地顶嘴说:“你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控制我,你根本就不爱我”…
事实上,女孩所说的话,恰恰是她内心最真实的声音,渴望得到妈妈的爱,又不能理解妈妈的爱
所以,父母和孩子之间本来就不该有那么多复杂和对局的心思,一切问题的根源就是在于父母的爱与付出被孩子误解了
而孩子之所以会反抗家长,也是因为他们感受不到爱、渴望得到尊重和理解,想明白这一点再去和孩子好好沟通,爱就明确简单地表达出来,并告诉他们:“爸爸妈妈很爱你”
这种真情告白的声音,可是极具代表性,也能让孩子简单明了地感受到父母的爱
说到最后,兰妈再给父母们提一些建议:
孕育孩子是一件伟大而美好的事情,任何时候都不要把亲子关系处成一方趾高气昂、另一方低声下气,如果实在是不可避免,孩子不尊重你、还不理你时也不要翻脸,明白我们家长的使命就是扫除一切影响孩子成长的障碍
孩子和父母关系紧张了,这也是一大障碍,需要建立的目标,更是想办法改变孩子对我们的态度,如果不知道如何做好这一点,兰妈推荐一个通用的方法:对孩子示弱
是的,孩子感受不到爱,那也是因为父母太强大了,站在身边过于弱小、自然就没有展现能耐的机会,但如果家长们能学会示弱,多依赖孩子、多需要孩子,当孩子真正能站在父母前面独当一面时,任何矛盾、自卑、还有隔阂都在那一刻消失不见了
因为,帮孩子成功、让孩子找到自信,就是改变一个孩子最快、最有效的方式